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職場浮世繪】台灣之行﹙上﹚ 重振工業區生命力

牛頭角迷你倉一場「長命火」除奪去兩名英勇消防員的寶貴生命,也喚醒社會關注在欠缺消防灑水系統的舊式工廈內建設迷你倉引起的安全問題。慘劇發生的那幾天,筆者剛巧在台灣桃園縣,期間到過當地一處工業區看看,覺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人學習。

時代進步,推動香港經濟向前發展的最大火車頭由六、七十年代的製造業,轉型至八十年代開始的服務業,工廠區的面貌和功能亦逐步轉變;加上政府的政策使然,今天工業區商廈林立,夾雜着各式各樣的商場、食肆,還有無數的迷你倉與新興的精品酒店。

創新造就突破

筆者並非否定上述轉變的成果,但急促發展容易導致執行粗疏,例如在今次「長命火」發生之前,好像沒有人想過迷你倉也會失火;更重要的是,倉主無從得知租客放了甚麼在迷你倉裡,儼如綁着計時炸彈在身。

香港營商環境競爭激烈,要不斷創新為工業區帶來突破談何容易,還是做「Copy cat」最划算,既然迷你倉、精品酒店有利可圖,就一窩蜂跟著去做;茶餐廳、咖啡店有得做,就盡快開店!

今次台灣之行感慨良多!以工業區為例,見到的是規劃井然有序。走進其中一間面積可媲美香港某些大型超市的工人食堂,還以為置身酒店偌大餐廳,其賣點是為繁忙的上班族提供一處富空間感和休閒感的多用途歇息地方。推門而入,有佈置得好像豪宅客廳的沙發和木箱砌成的桌子;兜過「客廳」,見到幾張木圓桌,每張有四張木椅;一個人吃午餐,可選擇貼近落地玻璃窗的Bar桌,一邊吃,一邊欣賞窗外景色;大夥兒圍着吃,位於中央和牆邊的長桌最適合。

食堂不失台灣人經營休閒咖啡館的概念,用了很大的地方做開放式廚房,旁邊是透明烘焙室,又在通往洗手間的長廊前設置備有書本、雜誌的屋形閱覽角;食堂的另一端,則是兩排謝絕向外開放的測試室和會議室,用途包括測試咖啡等。

參觀過後,不禁驚歎創意帶來突破的威力,原來工業區的食堂可以如此令人流連忘返。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